本網訊(文/圖 學生處 李鵬)為推動資助育人工作落地落實,引導重工學子在實踐鍛煉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由享受過學校勤工助學等資助幫扶的同學組成的重慶工程學院心光·礪行“紅藍綠”實踐團于近日前往重慶市巴南區界石鎮武新村開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資助政策進萬家 助人思想入民心
為進一步提升國家資助政策宣傳力度,使國家資助政策深入人心,幫助更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資助宣傳大使組面向當地學生家庭進行資助政策宣講活動。
團隊前期統一印制宣傳材料、組織宣傳培訓,現場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家庭詳細地介紹了國家資助政策和我校資助工作體系,讓學生家庭更好地了解到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勤工助學、國家助學貸款、綠色通道等相關政策注意事項及申請要求和流程,逐步消除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就學后顧之憂。此外,團隊成員還為當地村民講解了防詐騙、消防安全、醫保政策等內容。
黨史學習受熏陶 勇擔使命再啟航
學習黨史就是一個以古為鏡的過程,能提升勤工助學同學們的責任意識、使命意識、擔當意識、服務意識,賡續紅色血脈,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團隊拜訪了兩位老黨員,聆聽了兩位前輩的革命事跡,并向兩位老黨員贈送了大米、食用油等慰問品以表達尊敬和感激之情。作為黨齡50年以上的老黨員,陳爺爺和蔣爺爺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改革光輝歷程的見證者、參與者,他們為實踐團成員言傳身教自己“平凡”的故事,感嘆了新中國發展之艱辛,但他們仍秉持初心,堅持為人民服務,為家鄉建設奮斗!退休不褪色,離崗不離黨。兩位老黨員寄語新時代青年堅定不移跟黨走,以初心敬黨心,以誓言敬理想。
勤工青年心向黨 關愛兒童伴成長
“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擊穿了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壁壘,將知識傳授的小課堂與社會行知的大課堂結合,三十余名勤工助學學生走進武新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導留守兒童要自立自強、砥礪前行。
活動開始前,團隊成員為武新村留守兒童分享了個人成長經歷和心得,接著為武新村的留守兒童購買的畫筆、團扇、牛奶等禮品,開展了DIY團扇繪畫和投壺大比拼活動,為十余名留守兒童帶去了歡樂,以實際行動豐富孩子們的暑期生活,引導小朋友們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與他們一同在活動中參與、學習、受益、快樂、進步。
汗水揮灑阡陌間 美麗鄉村你我建
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為了充分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團隊成員前往武新村實地調研、與基層干部交流互動,感受鄉村蝶變,深入理解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價值意義,以期后續能夠深入服務基層、回饋社會。
此外,團隊成員還走進街道社區,深入田間地頭,頂著炎熱,分工協作,清理垃圾,拔草護苗,熱火朝天地當起了環衛工人、新時代農民,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雙手感應時代脈搏,沒有了往日的稚嫩、嬌氣和高傲,多了幾分“出水才見兩腿泥”的樸實,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貢獻自己的力量。
重慶工程學院大學生從“受助者”蛻變為“助人者”、資助政策的“傳播者”,深入基層一線,傳遞愛心、反哺社會。本次“三下鄉”活動依托資助政策宣講、黨史學習教育、教育關愛活動、生態環境治理等載體,扎實推進學校實踐育人、資助育人工作常態化、長效化開展,切實引導重慶工程學院青年學生奏響“奮發進取”的主旋律。下一步,團隊將利用直播帶貨、藝術墻繪、科技助農等方式繼續開展“三下鄉”活動,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活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